那些你喜欢的德国品牌,可能马上就要成为“国货”了。近日,在一次会议上,德国联邦并购协会总经理马德库里格透露一则最新数据:截至现在德国累计已有约200家企业被中国并购。
对于大举进军德国市场,进行各种企业并购参股的中国企业来说,德国经济部是它们这个秋天心里的痛。就在经济部不久前反悔叫停了中资企业对爱思强的收购后,中企对照明设备巨头欧司朗的收购也面临严峻考验。
01.德国又拒绝了一桩中国收购
据德国之声电台网站10月27日报道,就在美国情报部门介入,导致中国企业收购德国半导体设备制造商爱思强(Aixtron)被德国政府叫停的消息传出不久后,德国经济部将会进一步深入调查中资企业对德国照明企业欧司朗(Osram)的收购计划。
27日,德国《经济周刊》(Wirtschaftswoche)首先报道了这一话题。但德国经济部和欧司朗公司当天都不愿意就相关消息向德新社置评。
今年早些时候,欧司朗同意以超过4亿欧元的价格将其台灯业务Ledavance出售给中国财团。财团中包括战略投资者IDG,中国照明公司MLS(木林森)公司和金融投资者义乌市国有资产运营中心。【制造业电商微信内容不错,值得关註】
欧司朗与飞利浦照明、GE照明并列为世界三大照明巨头。该公司总部设在德国慕尼黑,在全球150多个国家拥有 4 万余名员工。欧司朗在LED和OLED等半导体的技术方面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LED产品的销售额约占欧司朗销售总额的25%。从部件到光管理方案,欧司朗涉足完整的LED增值链,并拥有8000项LED专利。
除了收购Ledavance,一家中资企业甚至计划直接收购欧司朗。
据德国经济周刊本月初报道,中国芯片厂商三安光电拟收购德国老牌照明巨头欧司朗。
02.中资收购德企频频遇阻
近期,中资在大举收购德企的道路上受到阻碍。
德国芯片设备制造商Aixtron此前表示,德国经济部撤回9月8日对中国福建宏芯基金(FGC)的批准。德国经济部发言人表态确认已重启该收购案的评估程序,拒绝披露具体细节。
不过德国世界报援引德国经济部副部长Machnig表示,德国经济部撤回对Aixtron收购案批准的原因是由于新出现的“安全相关消息”。
德媒称,背后“黑手”是美国。德国《商报》日前有关美国情报机关告知德国政府中资企业收购德国半导体设备生产商爱思强的计划涉及军用和安全技术的报道曝光后,安全隐患也成为了监管机关审查中资企业海外并购的一大考虑因素。
今年以来,中资大举投资德国企业。根据安永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与中国有关的欧洲企业并购交易达到164起,极为接近去年全年的183起。在这164起并购交易中,有37起涉及德国企业,为欧洲之首。柏林智库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 日前也指出,由于爱思强和库卡收购案,德国成为今年以来欧洲的的中国投资接受国。
03.近400亿美元交易黄了
上述两期并购案只是中企海外并购遇挫的最新案例。自2015年年中以来,总计近400亿美元的中资收购计划绝大部分遭到否决。
英国《金融时报》援引精品投资银行Grisons Peak汇总的数据,自去年7月以来,中国买家总共放弃了11项大型收购,原因主要是美国、澳大利亚和其他地方的有关部门收紧了审查。数据显示,受阻交易的总价值达到389亿美元,相当于过去16个月期间宣布的全部交易的14%。如果先正达、爱思强和其他交易也被阻止,失败比例将会激增。
“很多(德国)人对中国收购行为有一种恐惧感,他们特别害怕中国的有钱企业到了德国以后统统把德国企业买光,那个时候德国企业就真正‘空心化’了。”谈到这一现象时,德国VPC战略公关公司总经理卡普斯表示。
为什么“偏爱”德国品牌?
之所以德国成为中企热点关注的并购标的市场,主要是因为2011年后德国经济复苏放缓,大批德国企业被迫申诉破产,这给了中国企业收购机会。根据商务部消息,德国联邦统计局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7月德国共有1805家企业申请破产。
另有一组欧洲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德国企业已经成为中国企业非常喜欢的并购市场,现在已经约有200家企业被中国企业并购。
德国《企业家》杂志主编史蒂芬•格恩茨纳补充介绍称,以往中企对德国感兴趣的主要是汽车、机械制造行业,现在电子行业、注塑业,中国企业也非常感兴趣。
中国要买下德国?
德国很多人对中国收购行为表示担忧。就在上周,德国当地媒体透露,德国经济部要求保护本国高科技企业避免不希望的收购,特别是那些来自非欧盟国家的国有或部分国有买家这并非德国第一次“跳脚”。早在今年5月,美的集团宣布有意收购德国“国宝级”机器人[0.50% 资金 研报]制造商——KUKA时,德国人民就不太高兴,该国经济部长甚至认为,KUKA的自动化技术需要“远离中国之手”。
但美的依旧顺利成为该公司股东。截止7月,公司已获得KUKA 86%的股份,后者估值46亿欧元(约50亿美元)。目前美的要约收购库卡方案已经顺利通过欧盟反垄断审查。
交易之所以如此顺利,是因为美的承诺保留现有KUKA工厂和岗位直至2023年以后,这个条件远优于其他类似并购,美的还承诺KUKA可以不向中国母公司透露客户数据。
彭博认为,这个案例显示,中国在掀起史无前例的海外收购热潮时,也在学习如何“安抚”被收购对象。专业人士认为,新一代“精明的”交易撮合者正从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涌现。
“在过去几年里,许多中国企业应付国际收购谈判越来越得心应手,也更擅于打消利益相关者的疑虑。”年利达律师事务所(Linklaters)中欧交易合作伙伴Nicola Mayo表示。“在许多大型中国公司中,你将和许多有留学经验和海外工作经验的人打交道。他们不仅了解中国方面的需求,行事也更谨慎。”
越来越娴熟的谈判能力,让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更具吸引力。今年以来,全球(尤其欧洲)有近一半的并购出自中国企业之手。
并购的动力:信息技术革命下,全球工业4.0浪潮涌动
我们知道,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发达国家带来巨大的冲击,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但是金融危机也同样让欧美等发达国家重新认识到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对中低端甚至部分高端领域制造业市场强力争夺的情况下,发达国家急需重塑国家制造业。工业4.0的到来对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而言,都是一次“蛋糕”重新分配的机遇。
德国信息化战略的核心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启动在1997年,从建设网络工厂开始(工厂有IP地址),到2001年E-工业服务(在规定时间远程对设备进行维护);2009年的自组织生产(对设备状态进行监控,由机器决定何时对设备进行服务);到2014年的工业4.0(从管理者驾驶舱、产品的虚拟设计、虚拟生产、并行混合工程,从设计、模块到车间的整体云控制平台建设),德国工业信息化经过近20年的努力和持续的渐进式创新,建立了一套不断完善的工业互联网体系。
而中国也已经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意图提升国内制造业的水平,但是,国内的制造业水平基础较低,在短短十年不到的时间内达到欧美水平的难度太大,因此,对海外先进的制造技术企业进行并购,然后重组优化整个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对于外企来说,能够结合国内庞大的市场与资本,也是一件双赢的事情。事实上,海外并购的规模近几年的增速迅猛,目前已经达到了数千亿美元的规模。
中国工业4.0海外并购暗藏巨大潜力
2016年第一季度发生海外并购合计41起,涉及交易金额349.24亿元,其中工业4.0类并购发生案例7起,涉及交易金额181.18亿元。
从地域来分析,德国成为中国工业4.0海外并购的最热门区域,根据最新数据,2016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在德工业4.0的并购金额约57亿欧元,包括美的37亿欧元收购库卡,中国化工9.25亿欧元收购克劳斯玛菲等大手笔交易.
正如《中国制造2025》所述,未来无论是成套的制造装备、机器人、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工厂,需求都将成倍增长,同时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和减速器等智能核心装置也面临突破。
工业4.0不是某个行业的发展方向,而是关系到国家兴衰的战略,各级政府也都针对工业4.0及企业海外收购提出鼓励性政策,同时资本市场和贸易市场都已经对工业4.0企业带来了正向的反馈,这些未来都将大大推动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在经济低迷的情形之下,全球较低的融资成本和企业估值也给寻求快速成长的中国企业带来了更多的优质标的,未来工中国企业工业4.0海外并购预计将更加频繁。